開課單位: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授課教師:靳菱菱
本課程為大一選修課,主要討論在全球化浪潮下,各國對地方治理的策略如何突顯在地特色,進而影響地方治理的效能與效率。本課程從理論面出發,以學校所在地建農里為觀察對象,搭配台東縣永安社區發展協會(曾獲全國冠軍農村首獎)參訪,讓學生藉由場域觀察如何為貧窮、髒亂且社區動能弱的地方找尋特色與解方。
課程執行
讓學生進行分組,各組實地走訪建農社區,從中發現社區發展的各種問題,進而反覆討論提出方案,方案內容可以是建立特色、發掘需求、問題解決。本課程安排校外參訪一次,讓學生理解社區營造的過程,以台東鹿野鄉永安村為例,看在地人如何找尋找地方民俗、重建地方生態景觀、建立特色市集,藉以凝聚社區居民。永安社區長期為本課程合作伙伴,其社造經驗值得參考,尤其在創建之後不依賴政府資源,動員居民參與,與在地商家合作推廣社區導覽、介紹在地產業,可以激發學生對「地方」認同的驅動力,與思考適合在地發展的方法。
過程反思
本課程從學生繳交的作業品質來看,落差極大。原因如下:
一、 學生對口語表達、與陌生人交談能力有待加強,因為訪談資訊不足易作出錯誤判斷。
二、 在社區方案構思方面,不少同學儘就表象(如流浪狗、垃圾)提出解決,但並未拉高層次思考為何社區對此無感。
成果亮點
學生對校外參訪效果有諸多肯定,多數學生與生活環境長期疏離,對自己所屬社區亦不甚關心。在參訪中,學生發現導覽人員可以將平淡無奇的村子導入歷史,將尋常農作物的品種如屬家珍,同時看到慈濟證嚴法師的發跡地,一間廟宇充滿傳奇,同時可以不靠政府資源打造社區成為觀光熱點,開始對社區另類出路感到興趣。再者,對建農里的觀察,學生認為髒亂為居民之痛,因為養雞場、垃圾掩埋場均在本社區,加上老弱殘窮比例高,居民對就醫、外出需求並未得到滿足,因而提出不少方案,但學生對陌生人交談能力仍需加強。本課仍有精彩的提問與解決提案,例如整合復康巴士、計程車的叫車系統,搭配中低收就醫叫車補助計算等,此一APP設計有助於解決偏鄉民眾交通運具不足的問題。
龍田社區導覽
體驗躺馬路,用不同視角看樹影
以瓊涯海棠種子做鳥笛
永安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廖中勳解說社區營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