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課單位:通識中心
授課教師:黃祥恩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在讓不同系所的學生,建立綠色的永續生產與消費公民核心素養,將來在各自的專業領域發展的時候,能夠落實環境保護及資源永續的觀念,同時也能針對國家基本政策,擁有相當的判斷與參與的能力,特別是針對 (1) 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2)綠色標章產品的消費、(3) 限塑膠政策的執行、(4) 未來食物生產模式、(5) 生態旅遊類型、(6) 未來能源型態的選擇、(7) 垃圾的處理方式、(8) 人工建築的型態、(9) 海洋及沿岸垃圾問題、(10) 氣候變遷造成人類文明毀滅等議題,具有相對討論及推動變革的公民素養。
教學設計
本課程的教學方式預計分為四個部分,(一) 利用 12 週的時間,進行環保議題經典案例的探討,讓學生了解環境保護的幾個基本重大議題。(二) 利用 12 週的時間,藉由 『參與式行動研究』的教學法,讓學生透過分組實踐的方式,去企畫不同議題的相關活動,經過討論修正之後,開始進行實踐,實際實踐之後,製作成成果報告。(三) 以六週的時間,藉由互動式的討論,進行各組成果報告及討論,同時對於成果報告及建議的內容進行雙向互動式的 PA 學習方式,透過討論來修正。
研究對象與場域
研究對象與場域:關於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以本校所有不同院系學生,選修『綠色生產與消費』的學生為主體,配合選擇不同研究子題之後,將會衍生不同的研究對象,而研究場域也是以台東市及建農里地區做為主場域,配合不同子議題將衍生不同場域。課程的內容鎖定四個主要的議題進行實地考察與訪談
1. 台東市、台東大學校園內部及建農里地區限塑政策執行狀況實地調查: 限塑政策是一個世界性的共通問題,台東大學自民國91年起就被納入作為第一階段的限塑對象,至今已經推動超過22年,因此在校園內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在本次課程計畫的調查中也呈現 76% 的達成率,但是106年開始推動第二階段限塑政策才將限塑對象擴展到一般商家,到目前只有不到8年的時間,因此實際落實限塑政策的狀態,自然會比較困難,而在這次的實訪調查也確實顯示出同樣的結果,因此台東大學更有責任擔起限塑政策推動的核心區域,將校園已經建立的限塑環境及培養出來的限塑生活習慣,透過學生及社區居民的消費習慣轉換,將第一階段限塑政策的成果擴散到周邊的建農里地區及台東市區。同樣的台東大學校區內部也應該再自我激勵,將校園內的執行率提升到百分之百,然後藉由法律的宣導、限塑消費活動的推廣,讓限塑政策的推動能夠自校園師生,自然的擴展到周邊區域。
2. 台東大學及建農里地區公車乘坐情況實地調查:行動汙染源造成的PM2.5傷害及人均碳排放量的上升,也是一個世界性的共通問題,而台東大學地處偏遠地區,因此師生及周邊地區的里民移動方式多半靠個人行動工具例如汽車或摩托車,因此對於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習慣就比較低,自103年起經過學校努力爭取,開通了8029的公車路線至今已經10年,目前每天有30個班次,經過本課程的調查結果顯示,台東大學的學生搭乘公車比例已經開始提升,同時周邊建農里地區的的民眾也開始習慣公車的使用,因此希望能夠透過課程計畫,針對公車班次密度、站點設置位置、車內內部空間設置、車內清潔、付費方式、價格優惠方式、司機服務態度及行車安全等方向來討論,希望藉此提升台東大學師生及周邊里民的搭乘意願,另外也希望能夠藉此討論建構包含台東大學周邊、建農里及知本火車站的社區巡迴小巴士可能性。
3. 台東知本溼地淨灘及光電預定園區實地探勘:知本溼地是位於台東大學附近直線距離約3公里的一片低下濕地,面積約200公頃,自1990起捷地爾公司開始進行遊樂區開發案,爾後2017年台東縣政府希望推動光電園區,之後2023年有飯店渡假村計畫,但是附近的居民及校內師生對於近在咫尺的這個地區,多半處於陌生及新聞事件的了解程度,因此希望透過課程計畫,讓校內師生從政府、開發商、居民及傳統領域原住民的多重角度來思考這個地區的發展,希望藉此將這個討論的熱度,擴展到周邊地區,讓更多這個地區活動的居民及師生,對於這片土地的未來使用及保護方式,有更多的關懷與想法。
4. 台東地區垃圾及3C垃圾處理方式實況調查:垃圾是現代生活方式不可避免的附帶產物,而處理這些垃圾的管道及地區,也因此成為不能逃避又必須忍受的嫌惡設施,本課程計畫化希望透過親身體驗、訪談、問卷及實地訪查的方式,讓學生與這些嫌惡設施周邊的居民進行接觸,讓身為消費者的學生實地了解垃圾處理的程序與代價,希望藉此提醒學生再消費時能夠更加注意選擇產品的永續性,漸少不必要的過度消費,也能推動更多消費者將廢棄的產品送進正常的回收管道,同時將這樣的消費習慣推動到校園周邊的商圈,促進資源垃圾回收管道的健全化。
建農里商家限塑政策訪談訪談照片
建農里地區8029公車路線訪談照片
知本溼地淨灘及實地訪查照片
台東垃圾焚化廠實地訪查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