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課單位: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授課教師:柯志昌
本課程的主要目在於培養同學具備以系統化步驟蒐集資料與解析公共事務問題的能力,課程的內容包含培養同學如何設定有意義的研究問題,如何觀察社會現象,面對複雜的社會變遷議題,例如學校周邊建農里、建和里面臨之「社區照顧」、「土地利用與產業發展」、「環境永續」等面向議題,並應用相對應適切的質化與量資料蒐集、整理分析及詮釋的方法回答研究問題,使同學對社會科學之研究方法的應用有基本的認識,培養同學系統化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能力 。對於社會科學領域的學子而言,了解社會現象,具體化分析問題並尋求問題解答,必須在某種嚴格界定的參考架構中進行,並符合倫理規範的要求。
場域夥伴合作
本學期課程藉由分組,讓同學深刻體驗組員之間如何透過「邊走邊整隊」,各組從研究主題選定-問題意識釐清-研究目的確立-相關文獻梳理-完成研究設計...設定進度要同學們逐週完成。期初,在老師指定的研究範圍下(例如臺東縣市公共事務議題、政策管理、消費者行為調查、空間政策、環境議題、部落文化、文化活動、地方特色等)針對有興趣的議題發展問題意識,組織簡短的計畫書。期中之後,請不同組別的同學根據質化、量化研究的不同選擇適當的資料蒐集方式進行實地資料蒐集工作。期末繳交書面報告,並進行成果的口頭報告。整個研究過程,從問題發想→到問題了解→到問題分析→到如何達成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解析,都應找到合理可以說服讀者的方式呈現,為本學期分組學習與評分的重點。
執行成果與反思
本學期課程在學期初說明相關課程目標後,帶入「人文USR核心精神-從我到我們:大學與社區跨域共做共好社會實踐」,藉由學校周邊建農里與建和里個案分析開始,本課程原分成10小組,經過四週的小組議題發想後,產生11個主題,其中第9組「從個案研究中探討獨居老人對安裝緊急救援裝置的看法—以台東市建農里為例」、第10組「建和:建、不建?—東映國際休閒渡假村開發案」分別與校園周邊建農與建和社區有直接關聯,第2、5、6組有間接關聯,場域議題關係人臺東縣政府社會處、新光保全(臺東縣獨居老人緊急救援服務)、建和部落小山小組、臺東縣衛生局、臺東慕勒諾斯農場、臺南鄰菜、臺南志佳園、臺東里仁,進行直接與間接互動。
成果亮點
本課程內容包含培養同學如何設定有意義的研究問題,如何觀察社會現象,面對複雜的社會變遷議題,從學校周邊建農里、建和里面臨之「社區照顧」、「土地利用與產業發展」、「環境永續」等面向議題出發,並應用相對應適切的質化與量資料蒐集、整理分析及詮釋的方法回答研究問題,使同學對社會科學之研究方法的應用有基本的認識,培養同學系統化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能力 。對於社會科學領域的學子而言,了解社會現象,具體化分析問題並尋求問題解答,必須在某種嚴格界定的參考架構中進行,並符合倫理規範的要求。課程中同學們自行設定感興趣的11個主題,內容涵蓋多元議題:社區照顧、土地使用、農業政策、原民文化、無障礙環境、心理調適…等。
小組9―從個案研究中探討獨居老人對安裝緊急救援裝置的看法—以台東市建農里為例分組發表
小組10―建和:建、不建?— 東映國際休閒渡假村開發案分組發表
小組10―建和:建、不建?— 東映國際休閒渡假村開發案分組發表
小組5―社區支持型農業在台灣之發展與可能性
拜訪台東慕勒諾斯農場主李登庸
小組5―社區支持型農業在台灣之發展與可能性
分組發表
課程助教與各小組議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