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社會科學研究法

開課單位: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授課教師:柯志昌

課程目標


本課程的主要目在於培養同學具備以系統化步驟蒐集資料與解析公共事務問題的能力,課程的內容包含培養同學如何設定有意義的研究問題,如何觀察社會現象,面對複雜的社會變遷議題,例如學校周邊建農里、建和里面臨之「社區照顧」、「土地利用與產業發展」、「環境永續」等面向議題,並應用相對應適切的質化與量資料蒐集、整理分析及詮釋的方法回答研究問題,使同學對社會科學之研究方法的應用有基本的認識,培養同學系統化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能力 。對於社會科學領域的學子而言,了解社會現象,具體化分析問題並尋求問題解答,必須在某種嚴格界定的參考架構中進行,並符合倫理規範的要求。

課程執行與成果


場域夥伴合作

 本學期課程藉由分組,讓同學深刻體驗組員之間如何透過「邊走邊整隊」,各組從研究主題選定-問題意識釐清-研究目的確立-相關文獻梳理-完成研究設計...設定進度要同學們逐週完成。期初,在老師指定的研究範圍下(例如臺東縣市公共事務議題、政策管理、消費者行為調查、空間政策、環境議題、部落文化、文化活動、地方特色等)針對有興趣的議題發展問題意識,組織簡短的計畫書。期中之後,請不同組別的同學根據質化、量化研究的不同選擇適當的資料蒐集方式進行實地資料蒐集工作。期末繳交書面報告,並進行成果的口頭報告。整個研究過程,從問題發想→到問題了解→到問題分析→到如何達成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解析,都應找到合理可以說服讀者的方式呈現,為本學期分組學習與評分的重點。
 

執行成果與反思

本學期課程在學期初說明相關課程目標後,帶入「人文USR核心精神-從我到我們:大學與社區跨域共做共好社會實踐」,藉由學校周邊建農里與建和里個案分析開始,本課程原分成10小組,經過四週的小組議題發想後,產生11個主題,其中第9組「從個案研究中探討獨居老人對安裝緊急救援裝置的看法—以台東市建農里為例」、第10組「建和:建、不建?—東映國際休閒渡假村開發案」分別與校園周邊建農與建和社區有直接關聯,第2、5、6組有間接關聯,場域議題關係人臺東縣政府社會處、新光保全(臺東縣獨居老人緊急救援服務)、建和部落小山小組、臺東縣衛生局、臺東慕勒諾斯農場、臺南鄰菜、臺南志佳園、臺東里仁,進行直接與間接互動。

成果亮點

本課程內容包含培養同學如何設定有意義的研究問題,如何觀察社會現象,面對複雜的社會變遷議題,從學校周邊建農里、建和里面臨之「社區照顧」、「土地利用與產業發展」、「環境永續」等面向議題出發,並應用相對應適切的質化與量資料蒐集、整理分析及詮釋的方法回答研究問題,使同學對社會科學之研究方法的應用有基本的認識,培養同學系統化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能力 。對於社會科學領域的學子而言,了解社會現象,具體化分析問題並尋求問題解答,必須在某種嚴格界定的參考架構中進行,並符合倫理規範的要求。課程中同學們自行設定感興趣的11個主題,內容涵蓋多元議題:社區照顧、土地使用、農業政策、原民文化、無障礙環境、心理調適…等。

小組9―從個案研究中探討獨居老人對安裝緊急救援裝置的看法—以台東市建農里為例分組發表

小組10―建和:建、不建?— 東映國際休閒渡假村開發案分組發表

小組10―建和:建、不建?— 東映國際休閒渡假村開發案分組發表

小組5―社區支持型農業在台灣之發展與可能性
拜訪台東慕勒諾斯農場主李登庸
 

小組5―社區支持型農業在台灣之發展與可能性
分組發表

課程助教與各小組議題討論

學習心得1

小組10-建和:建、不建?—東映國際休閒渡假村開發案
成員-葉玲姍
這次的研究主題很難但很有意義,讓我更認識原住民族群面對的困境,那些習以為常的制度對其他族群不僅是不正義,也是本位主義,這其中也牽涉了歷史的脈絡。平時除了校外教學不太會和學校附近的部落互動,透過這次報告增加了很多互動的機會,建和部落的人很熱情,對我們很和善,也可以感受到他們對開發案的擔憂,雖然對方是大企業但居民們還是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因為是在地居民與知識含量比較豐富的關係,有些問題他們能比我們看得更清楚。公聽會當天有居民特地放慢語速讓長輩能夠聽得懂,並說出沒有族語翻譯的問題,公聽會不應該只是形式上的告知,這也是委員們所擔心的問題,就是開發商沒有和部落進行良好的溝通,溝通並不只是單方面告知,而是要主動了解居民需要什麼,但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開發商目前提出的就業計畫和採集區像是在應付居民和環評委員。這背後還有其他裙帶關係,我不確定這到底是好是壞,這或許也不是單純的好壞,而是社會的複雜,畢竟其他人的想法不是我能輕易理解的,這個議題的複雜程度超乎想像。

學習心得2

小組10-建和:建、不建?—東映國際休閒渡假村開發案
成員-郭則賢
選擇這次主題的主要原因,來自於上學期參加建和部落和東大、成大原資中心共同舉辦的部落遊學營,期間族人帶領我們,一齊採集黃藤、就地取材搭建餐桌、編織草環,族人的生活文化取之於環境,文化和場域間的關係是動態舞動的,環境塑造文化;文化也塑造環境,正因如此,開發案的影響才會是巨大的,如此大量體的建設將永久改變當地的地貌和生態。既然是舞動的,部落便不是只能被動的接受,通過創意及號召展現部落的能動性,危機也可以是轉機,一如都蘭部落或是玻士岸部落透過對抗外部事件重新凝聚部落認同,無論是走向抗爭,或是坐下來討論商討雙方互惠的共生形式,行動者都在嘗試掌握變動帶來的機會。最後希望這次的事件能夠在對等溝通討論的前提下有雙贏的結果。

學習心得3

小組10-建和:建、不建?—東映國際休閒渡假村開發案
成員-戴妤涵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部落的開發案,過程中我們加入了他們的會議一同討論,並且一起參與了環評,這對我而言是非常珍貴的一次體驗,它開啟了我對於部落開發案的認識與想像,也對於現行的法規產生許多無力感。看著族人們為了自己的土地發聲,他們面對的是財團、是利益,是整個台灣在進行轉型正義卻仍然無法抹平的不公義,我一個看似與這個議題無關的人,當瞭解到這個開發案後都會為當地族人感到難過、想哭,更何況是在那邊長大的人。這或許稱得上是我第一次進入田野,而這過程裡還有很多的第一次,認識建和的開發案,讓我更了解到在談一件事情時,背後的文化脈絡還有事件的發展都應該要去梳理清楚,這能使我更清楚的看見問題的癥點,並且更有效的去進行溝通。 其實這個案子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得多更多,但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沒辦法做更深入的研究,但未來如果有機會,我會持續追蹤這個議題。建和是否進行渡假村開發,影響的不僅是當地族人,而是整個社會在面對相關案例時所採取的態度,以及我們是否能夠好好的將在地人的心聲、知識、融入到公共政策裡進行討論。我們在簡報的最後有提到韌性這件事,以建和的例子來說,一個山坡地的開發不應只是以人為本的角度去進行思考,土地是有韌性的,當原住民族那套有別於西方知識系統進入到田野被實踐時,是可以讓這塊土地變得更好的。其實我們真的只是談到冰山一角,這個案子的背後有更多值得討論的議題去等待我們進行挖掘。

學習心得4

小組10-建和:建、不建?—東映國際休閒渡假村開發案
成員-許雅亭
在還未上大學之前,我其實對開發的任何概念都是一竅不通得,甚至覺得在台灣這片土地上要蓋一棟建築是很簡單的事情只要你錢給得夠多,因為在都會區隨便走個幾步路就可以看到正在蓋的建築物。所以我覺得自己其實算蠻幸運的,因為讓我有機會能夠透過老師的社會科學研究法課程去參與這種重要且嚴肅的議題,看著部落的人不斷地腦力激盪想著該如何跟開發商取得一個完美的平衡點,讓自己的家鄉有就業機會不會導致人口一直在不斷的流失並且又需要肩負起不讓環境超負荷的可能性。同時也讓我見識到了部落裡的每個站出來發聲的人他們都認為保護自己的家園是一份責任,而不是抱持著漠不關心的態度,讓我看到了在都會區很少能看到的凝聚力,畢竟在維護自己權益的同時是需要負擔起很多的隱形成本,可他們卻可以將自己的利益先放在旁邊並認真的在為自己的家園爭取出一個更好的未來,而不是只是被開發商牽著鼻子走,能看出部落所在意的其實不是短期能帶給他們的好處,而是時間長了到底會有什麼好處及負面影響,則那個負面影響會不會需要好幾個十年去修復才能將地貌完全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

學習心得5

小組10-建和:建、不建?—東映國際休閒渡假村開發案
成員-莫諭姈
這次研究讓我深刻體會到,原住民族群在面對開發案時所承受的不公與挑戰,遠比我原先認為的複雜,過去我對這類議題的認識十分有限,但透過田野調查與參與部落的公聽會,讓我看到財團利益與文化保存之間的巨大拉鋸,還有族人對土地深厚的情感與堅持,他們對抗的不僅是大企業,更是背後不平等的制度與歷史脈絡。這些問題牽涉到族語翻譯的缺乏、雙方溝通的形式化,甚至整體社會對原住民聲音的忽視,這都讓我感到無力與難過,甚至在公聽會聽民眾的訴求,才發現他們面對自己土地的態度,不是我這種外人可以去深刻體會的。建和部落居民的凝聚力與能動性讓我深受感動,他們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仍然試圖用自己的知識與文化,與開發商進行抗衡與對話,他們對環境的看法遠比外人更深入,對土地的韌性有著與眾不同的見解,這讓我重新思考開發案不應僅是短期經濟效益的考量,而是應該融入在地智慧與長期影響的反思。 這門課中當我試圖理解一個議題時,不僅需要數據與法律條文,更需要真正踏入當地,與人溝通了解他們的感受與需求,文化與環境是共舞的,任何變動都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雖然這議題在台灣中只是冰山一角,卻開啟了我對社會與環境議題的思考。我希望能學習如何在不同立場之間找到平衡,並將原住民族群的聲音納入公共政策中,實現真正的雙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