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服務學習

大學社會責任與服務學習

開課單位:人文學院
授課教師:譚昌國

課程目標


1.服務學習是將社會資源轉變為學生學習場域的教學方法與過程,其可豐富學生學習的對象、深度與廣度,也使得學生學習成效從單純的理論知識提升到全人生命的發展。
2.服務學習是以在做中學的理念, 幫助學生培養認識自己, 問題解決, 人際關係處理, 溝通表達, 團隊合作等能力. 這些能力也是未來就業的軟實力. 所以服務學習是未來進入職場就業的有效的準備方式.
3.本課程透過有計畫的社會服務活動與結構化設計的反思過程,不僅完成服務對象的需求,也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4.本課程以人文學院USR計畫的建農里為場域,引導學生進行實地參訪與社會參與,透過其親身經歷協助學生了解服務學習的意義與目的。

課程執行與成果


組織合作、了解需求

台東家扶中心所服務範圍包括整個台東縣市,謝姓社工員負責建農和知本地區。當她得知人文學院USR計畫以建農里為主要場域之後,就積極想發展合作關係。依據她的觀察和理解,家扶中心所扶助的家庭在教育問題上面,較欠缺對於大學的接觸和認識。或許受限於家長的教育程度和背景,家扶中心的孩子們對於大學的感覺是很遙遠,因此也很少機會成為他/她們未來升學的目標和選擇。但是當今少子化的趨勢,大學供過於求,如果青少年有意願有能力念大學,應該都不是困難的事。因此謝姓社工員希望台東大學可以開闢管道,讓家扶中心的家長和孩子們可以進去參觀,向他/她們介紹大學唸的是甚麼?大學生活是甚麼?唸大學需要哪些準備?

歡迎光臨台東大學育樂營

學生們隨著課程發展,參觀過建農里社區,也聽到謝姓社工員在課堂上對家扶中心的介紹。在規劃認識大學營隊時,學生們基本上維持原來的分組,各自去設計營隊當中的活動。有的組專責設計與執行破冰遊戲、帶領參觀隊伍,有的組因為組員都來自相同科系,就負責介紹自己的系所。本次營隊共帶領家扶中心42人參觀人文學院(公事系、華語系、美產系)、理工學院(綠資系)、靜心書院(原住民高齡照護專班)。為兼顧導覽解說品質,將家扶中心人員分成兩小組,導覽動線錯開,讓每一個小組都能完整參觀完各科系,參與手作活動。而學生必須向兩個小組各介紹一次,所以有兩次介紹的機會,藉此磨練學生的導覽解說、帶領活動的技巧和能力。營隊是以餐會的形式結束。與在地商家合作餐點及禮物,包括:知本家、201巷牛肉麵、黑孩子黑咖啡、一粒工作室的手工製月桃包、故事就要開始了書店文具、童書與實用小物、「藤˙你的樣子」藤編杯子。

成果亮點

 1.    和台東家扶中心合作,能確實回應服務對象的需要。
2.    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設計活動向家扶的家長和孩童介紹自己的科系,並回應各種問題,具體提昇學生的合作與溝通能力、規劃與執行活動能力,並對於自己所學和科系有更深入的反思和認識。
3.    營隊聚餐部分保留原計畫當中,和建農里商家的合作,多多利用在地美食與好物,與在地居民分享,增進建農里社區居民的溝通與認識管道。
4.    以溫馨、友善的氛圍,遊戲、分享、共餐的方式,介紹和行銷台東大學,能促進台東大學和鄰近社區軍民的互動關係,也是一種眼光較長遠的招生策略。
 

營隊剛開始的破冰親子破冰遊戲

家長及孩童認真聆聽公事系的介紹

美產系同學導覽美產系空間及學生作品

原住民高照專班同學帶領親子手做活動

小組同學介紹華語系和帶手做書籤活動

營隊餐會親子與服務同學共同用餐

學習心得1

透過這次活動,讓我深刻體會到有效溝通的重要性。在介紹學系時,我們必須將專業性強的內容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表達,讓不同年齡層的居民和學生都能輕鬆理解,如:在講解華語文學系的課程內容時,我們以故事化的方式說明課程如何幫助學生培養語言能力與文化素養;而美術產業學系的介紹則結合展示的畫作,具體呈現課程與實作成果之間的關聯。此外,手作活動也讓我學到如何結合創意與教育,設計吸引參與者的活動,在書籤製作中,加入華語文學系學長姐的詩詞和美產系設計的小圖案,不僅豐富了作品內容,還讓參與者透過實際操作,對兩個學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這次服務讓我更認識自己與團隊合作的能力。在分工過程中,我負責協調組內成員的工作,包括介紹內容的分配、手作活動的規劃以及工具的準備。我發現,當大家能夠發揮各自的專長,共同努力時,一場活動不僅能順利進行,還能超出原本的預期效果。 對我來說,這次經驗也有助於深化我對教育的熱忱。看到居民和學生專注於書籤製作時的模樣,讓我感受到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與人連結、啟發興趣的過程。尤其是當我和學生對談,發現他們對不同科系產生濃厚興趣時,我感到自己的努力有了回報。 服務的過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例如,在介紹科系未來出路時,我發現部分學生對「未來職涯規劃」的概念較為模糊。他們對大學科系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對如何將興趣與學業結合進而影響未來職涯,缺乏清楚的認識。我開始思考,我們應如何在活動中更深入地幫助學生建立對未來的具體想像? 此外,在與居民互動時,我也發現部分家長對大學教育的價值有所疑惑。他們認為,除了學歷,大學是否能提供實質的職業技能仍是未知數。這讓我思考,是否可以結合校友的實際案例或成功故事,來進一步說明大學教育的多樣性與可能性? 我認為,這次活動讓我學到的不僅是如何規劃與執行服務,更是一種與人交流、啟發他人的能力。雖然過程中仍有挑戰與問題,但這些經驗促使我思考如何優化未來的活動設計,並讓每一次服務都能更加有意義。同時,它也提醒我,教育不僅是單方面的付出,而是一場相互學習與成長的旅程。
以往的生活經驗,讓我體認到,我希望未來能為偏鄉的孩子與家庭服務。而透過這次活動中,與學生的互動,讓我感受到,他們的好奇心與潛力亟待被挖掘,因此,我想透過教育工作,幫助他們拓展視野,發現興趣,並為他們提供更多關於未來選擇的資訊和機會。此外,我也希望能為社區居民創造更多的教育資源與參與機會。服務過程中,我注意到許多家長對高等教育的價值與實際作用存有疑問。我希望未來能結合實際案例與故事,讓他們看到教育如何改變個人與家庭的命運,並激勵更多人重視學習的力量。 未來,我計畫將這次活動中學到的「結合創意與教育」的方法運用到更多的服務計畫中。例如,設計以手作或互動為主的活動,讓參與者在實作中自然學習;或者以遊戲化的方式呈現資訊,提升學習的樂趣與效果。 這次活動讓我重新認識了教育的意義與自己的潛力,也幫助我看見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我希望未來能透過創意與行動,讓更多人感受到教育的溫度與力量,並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改變。這是一條需要長期努力的道路,但我相信,這些經驗將成為我前進的動力與指引。
公事系四年級 褚O昕

學習心得2

這些所見所聞讓我思考了我在大學將近三年間有沒有真正投入一個服務學習,因為我在蘭陽女中時是服務社團的背景,後來因為課業繁重比較少參加這類的活動,但我的心裡仍對這些服務與社會貢獻有負擔,並且想要盡己所能去成全更多需要的人,沒想到能在大學的這段期間又回歸服務。   高中時比較常接觸的是老人的長照方面,今年跟著教會也去了兩個國家短宣,才有了接觸國外在地家戶的機會,我發現去到各地服務的成就感真的很大,包括離我們大學最近的建農里更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家戶的需求其實比老人小孩還要多很多,也要考慮到更多的層面,學習到如何在安排上有細心跟耐心。但很慶幸這次的家戶都非常配合我們活動的安排跟導覽,幾乎不需要處理太多出乎狀況的問題,當有一點小小的疑難需要排解的時候,我們就要能隨機應變跟快速處理。   和他們一起吃東西的時候也很有幸福感,不僅是食物好吃,也知道其實要聯絡那麼多的店家是個很不容易的工程,才有今天能品嘗到的機會。最有印象的是知本家跟201巷牛肉麵以及黑孩子:知本家的辣炒年糕是我第一次吃到,韓式醬料濃郁,起司像熔岩般漫佈,年糕的熟度也恰到好處;牛肉麵跟以往吃的一樣清淡香甜,牛肉扎實卻很嫩;黑孩子黑咖啡的檸檬塔跟大一去田野調查時吃的味道都沒有變,剛剛好的酸甜以及香酥的餅乾底都能瀰漫整個檸檬香氣在口腔。   這樣半天的活動雖然時間上算短,但卻讓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也能在過程中回憶過去所參加的服務學習和這次的收穫有何不同,在美好的氣氛中圓滿結束了,希望接下來還有機會作如此有意義的事。不僅跟同學留下了美好回憶,更能帶著這樣的能力與經驗克服未來的挑戰,團結的力量真的很大。
我認為這次參與活動的角色很適合我,在幕後機動組讓我看見自己的價值感不一定要搬到檯面上才能獲得,慢慢在服務學習中發現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事一件很幸福的事,而且可以在大家最需要時出現,給予及時的幫助,讓成就感大大提升。運用這些在課堂上的學習可以知道在辦活動前的事前準備是很重要的,當我們在活動當下與接觸家戶必須拿出一百二十分的熱情和用心,才能拉近與他們的距離,知道他們每個家戶的需要。   感覺這次對於社工領域有比較大的傾向,也更加了解服務學習的內涵要如何透過實作來呈現,未來或許在遇到相關領域所需要的表達能力、親近性與專業,我們又能做得比上一次更好。在當中有好多不一樣的家庭,也開了我的眼界知道家庭不是只有我原生家庭的這種形式,可以透過活動帶領他們並知道他們的需要實在對我來說很有意義。   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參加這種活動,除了知道建農里在地的需要,也能享受到知本當地好多家我從不知道的美食,未來在家人或朋友來台東時就能有更多可以介紹、推薦給他們的口袋名單,也能介紹建農里的一些歷史跟由來,或許對我來說這樣來台東讀書才不是白來!非常感謝老師給我們如此寶貴的機會。
趙O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