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農民學院
社區農民學院
開課單位:人文學院
授課教師:張育銓
課程目標
面對台灣糧食自主率逐漸下降、台東失業率逐漸上升、年輕人返鄉難度提升、台東農地荒廢率上升,本課程希望透過社區農民帶領學生農作的歷程中,促成更多農業生產技術的學習、農夫對生態的思維學習、當代農業的產銷思維之間的相互衝擊,一方面希望可以減少農業荒廢地、另一方面可以培育更多對農業感興趣的學生,以及型塑出一條以農做為回家的路。一旦社區的中壯年與年輕人願意回來,農地願意復耕,有些社會福利依賴以及社會經濟弱勢的情況可以找到多元的解決途徑。
專業農需要大面積農地、農事勞動時間長、體能消耗大、資金流動慢、資材成本壓力以及收入可能影響社會福利資格,本課程設定在培植具有兼業農能力的農夫,也就是在自己的小塊農田之外,從事與農業有關的兼業項目,如割草、採收、田間管理、簡易加工等進行培訓,以其增加多元的謀生能力與收入。
本學期主軸在於如何多元利用樹豆,透過親自採收與加工製作,透過在自然主義農園實際操作全株使用與零農廢,從單純農產品邁向料理搭配與生化使用,增加旱作的經濟能量,朝向小面積、低度勞動、資材成本少的方向探索。
課程亮點簡述
本課程在理論上有一個企圖,希望透過培養農夫的歷程,思索小型農業與家庭菜園是去成長(degrowth)的具體實踐,或者是追成長(gogrowth)的另一種面貌,也就是說,邁向在地與永續的途徑中,文化的累積存在於與土地更深的連結,其中回歸食物生產是最直接的型態,而這樣的途徑是去成長或追成長,或者是一條正在越來越清晰的耕成長(cultgrowth)。耕成長強調的不是前進或後退、不是全球化或地方化、不是主流與非主流,不是二元與選邊站,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力,透過力量的引導注入土地中產生能量。
場域活動及外部資源連結
實地場域活動次數
學生參與人次
串連之外部資源/機構次數
場域活動日期:
(一)4月30日 / 活動名稱:復健型菜園說明+高血壓食療 / 場域地點:一粒麥子日照關懷據點
(二)5月12日 / 活動名稱:復健型菜園 / 場域地點:一粒麥子日照關懷據點
(三)5月19日 / 活動名稱:復健型菜園 / 場域地點:一粒麥子日照關懷據點
(四)6月20日 / 活動名稱:復健型菜園說明+高血壓食療 / 場域地點:阿福隆愛文健站
外部資源連結:自然主義農場
場域夥伴關係建立與發展
本課程與建農里的自然主義農場負責人呂宏文先生,一起擔任共時授課,透過呂宏文先生的專業農事經驗,我們設定要提供學生一個具有農夫思維以及中低收入戶可以負擔的資材前提的工作目標。經過一個學期提供學生更加認識農業發展的可能性,展開與場域夥伴關係建立與進一步合作。
受邀前往日照關懷據點舉辦復健型菜園說明+高血壓食療,使用在地的植物,說明許多農田間拔除的草就是降血壓的藥草,透過試喝決定要哪一種復健型菜園來搭配種植。
受邀前往日照關懷據點搭設復健型菜園,使用兩週時間,學生從各處尋找或購買的植物幼苗,將成為降壓主題菜園。
受邀前往阿福隆愛文健站舉辦復健型菜園說明+高血壓食療,使用在地的植物,說明許多農田間拔除的草就是降血壓的藥草,透過試喝決定要哪一種復健型菜園來搭配種植。
學生心得分享
這是我第二次修這堂課,因為能學到許多其他課程上學不到的東西。老師經常說我們要用「低收入戶的思維」來上這門課,所以大部分的東西都要靠自己做來節省經費。前兩堂課都在整理農地,因為經過了一個寒假,土地上幾乎都是雜草。我當初負責的工作是用電動割草機將周遭的雜草都處理乾淨,可以減少蚊蟲的出現。割草的機器是用牛筋繩來做切割,需要經常更換。我總共用了十五根牛筋繩才把雜草給處理好。
這次整理土地還有用到新東西,老師讓我們使用翻土機。那是一台超大的機器,跟《汽車總動員》裡的拖線一模一樣。翻土的效率超級好,是個永生難忘的經驗。我們還需要幫老人家搭棚架,但我們缺乏材料。於是老師帶我們去鋸銀合歡,不僅把有害的樹處理好,還再利用它們搭棚架,讓它們重獲新生,真是一石二鳥的作法。
整理完環境後,就開始處理這學期的重頭戲──樹豆。我們移駕到老師的自然主義農園,一開始先把樹豆根切成小塊,再放到機器裡磨成粉,最後用袋子把它包裝起來,完整體驗到製作農產品的流程。這學期還可以自己種樹豆,從種子開始種。過了一兩個禮拜後,就能把它們種在農地上了。老師這次讓我們同時體驗兩種做法:一個是種好苗再種在土裡,另一個是直接丟種子在土地上。經過一個月的洗禮,我覺得直接用種子種的效果比較好,根到現在還屹立不搖。透過實際的農作來學習知識,更印象深刻。
下個部分的課程是幫老人搭復健型棚架,植物也是我們自己種出來的。這次我選到的植物是洛神,種子一包50元,一株苗30元。我當初猶豫了一下,想到老師說要用低收入戶的思維來做事,所以我從種子開始種來省錢。當初搭棚架也花了很多時間挖洞跟固定。一開始不會搭,一推就倒了。後來經過改良,我們用石頭在地下固定,還拿潮濕的土來加強,跟控窯差不多。下了大雨,棚架還是絲毫不為所動。
這學期的最後一個部分是把房子整理好,之後要當作據點來使用。這間屋子超過五年沒有人動過,裡面雜草叢生,我們整理到下課的時候才弄好一半。還有發現有趣的東西──跟我同年紀的鋁罐,打開後裡面的味道還挺香的!到此,這學期的課程圓滿結束了。感謝老師對我們的教導,還自掏腰包,讓我們品嘗到許多台東在地美食。
—— 英美系三年級 鄭O暐
這是第二個學期繼續選修這門課。因為課程內容豐富、老師上課用心、上課氛圍很好加上能夠在校外上課體驗農田生活,使非常多選修這門課的同學將課程推薦給自己的朋友們,名額有限因此在第一時間沒有選上。但是幸運的是最後因為有同學退選而讓我順利的選進這門讓我在大四階段印象最深刻的課程。
這學期除了到農田上課以外,和上學期不一樣的是關於搭建復健型菜園和農產品加工的部份。首先,因為有大學USR計畫使我們這群大學生能夠和周邊的里民們有連結,針對年長者的需求以及身體狀況搭建一個可以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活動身體並且有社會互動的小菜園,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在搭建過程中,我們一起將土地整理乾淨並且利用樹幹搭建起小型菜園,最後再將自己選的農作物種植其中,這個經驗真的很難得。
第二,農產品加工是利用樹豆不同的部位進行切分與處理,第一次參與才知道原來農產品的加工過程不輕鬆,從上游到下游每個同學必須各司其職將自己負責的工作做好才能順利地將產品生產出來。在課程的剛開始除了科系相同的人以外,其他同學幾乎不認識彼此,卻藉由這次的機會在農田工作時慢慢地聊天交到了很多朋友並分工合作,這是這門課讓我覺得最美好的事情。
然而,上課的氛圍總是很愉快,從一開始的不熟悉到最後可以互相抱怨系上生活的不愉快,又或是邊農作邊討論下課要去哪裡吃飯,這些看似小小的事情件件都反映出同學們不知不覺中建立起的友誼。在合作時就算有紛爭也能夠好好的分工合作與溝通,彼此互相幫助的感覺我覺得很喜歡。老師也總是很耐心的教導我們,善於利用問題的方式使我們反向思考,這讓我在每一次的課程結束後總是期待著和老師同學們相處的時光。
總而言之,能夠在大學最後一個學期繼續選修這門課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老師常常在課程中提到「利用農夫的思維思考」這個觀念也深植我心,不管是時間上的管理、自己所擁有的、對土地的敬重、對資源的珍惜等等這些都讓我變得不一樣了。如果老師在下學期還有開課的話我也會推薦學弟妹們選修這門課,謝謝你們,老師和同學們,給了我一個很難忘的大學回憶。
—— 英美系四年級 林O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