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3年度成果亮點

 

社區照顧


由⼈⽂學院公事系、音樂系、和長照與社工專長的⽼師,帶領同學進⼊社區,在社區照顧的實務中學習,與居⺠建⽴關係並了解其需求,希望讓本計畫與社區成為社區照顧議題的夥伴。

  • ⾼照專班到社區照顧據點,以園藝為主題規劃教案,長者與學生彼此獲得成長與幫助。此外,探訪關懷四位建農里獨居長者,協助日常生活的關懷、疾病自我照顧、用藥情形了解及自我照顧衛教。
  • 心動系《銀髮族休閒活動管理與實作》課程,與社區關懷據點合作,由學生設計課程,實作AR擴增實境樂齡遊戲課程,結合科技、長照與人才培育。
  • 音樂系經由《達克羅茲教學法》課程,透過各類型態音樂帶領建農里文健站長者做各種肢體律動,透過音樂與律動課程,幫助老人家發展自發性肢體律動以及對身體的知覺能力,增加與強化其行動力。
  • 透過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為模板,公事系社區議題發展課程,帶領學生進入建農里一粒麥子照顧據點、南島之窗香草園等社區組織,由社區發展的視角共同探索推動社區照顧以及產業發展的多元可能,提出在地行動計畫。

土地利用與產業發展


建農⾥前⾝為知本開發隊,產業以農為⼤宗,還有畜牧、養殖漁業等。本計畫希望能在⼤學端技術合作與資源媒合下,促進友善⼟地的產業環境,更在社區租下⼀塊農地,作為與社區共好的場域。

  • ⽣科系以分段式主題教學、專題式農場訪查、專業實務講座等,推動大學生對於台東地區農業生產環境的社會責任。其中,建立專屬台東地區的農作物病害調查資料,並針對病害發生的場域,協助農民進行科學性的病害分離與接種試驗,透過分子技術的協助,進行病原的16SRNA及ITS鑑定,提供台東地區農民相關的病害診斷服務,並藉此協助農民擬定適當的防治策略,降低學用落差的問題。
  • 社區農民力課程與建農里自然主義農園負責人呂宏文先生共時授課,以其專業農事經驗,帶領學⽣探詢社區中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及其田間管理模式,包括水資源管理、耐旱作物(樹豆)種植、復健菜園規劃等,提供學生認識農村存在的不同類型社會力,並勾勒不同社會力之間的連結系統,以建構弱勢者的社區參與模式。換言之,透過培養農夫的歷程,思索小型農業與家庭菜園是去成長(degrowth)的具體實踐,或者是追成長(gogrowth)的另一種面貌,也就是說,邁向在地與永續的途徑中,文化的累積存在於與土地更深的連結,其中回歸食物生產是最直接的型態,而這樣的途徑是去成長或追成長,或者是一條正在越來越清晰的耕成長(cultgrowth)。

環境永續


社區環境永續,除了環境本⾝,更是⼈與環境、⼈與社區、社區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計畫第⼀ 年,由跨領域學⽣⾛進社區、認識社區,⽤不同的⼯具紀錄與創作,試圖經由具有科普性的階段性成果促進雙⽅理解彼此。

  • 美產系插畫課程,帶領學生認識及走踏建農里,將藝術深入社區,以社區田野觀察與調查的起點,挖掘被隱藏的地方文化,喚起社會對永續關注的同時,也開啟以藝術創作作為與社區互動的管道,讓社區民眾更認識自己的居住地,在產業、藝術及環境之間,發展在地營造永續發展的藝文生態。
  • 為了開啟居民們以飲食重建鄰里關係的管道,公事系社區營造與發展課程,邀請微慢城鄉生活顧問有限公司的團隊,專業指導和陪伴學生探究建農社區維繫家庭情感的一道家庭料理,並編輯製作《建農社香味》的社區生活誌刊物,翻轉大家對建農里的印象。
  • 因應全球化對地方治理影響的思辨,地方治理課程以建農里為觀察對象,搭配台東縣永安社區發展協會(曾獲全國冠軍農村首獎)參訪活動,學生從其提出解決方案,例如整合復康巴士、計程車的叫車系統,搭配中低收就醫叫車補助計畫等,此一APP設計有助於解決偏鄉民眾交通運具不足的問題。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