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2-1博物館學

博物館學

開課單位: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授課教師:譚昌國

課程目標


本課程引導學生去認識世界以及台灣博物館的歷史發展,學習去認識和區辨博物館的類型,以及了解博物館基本的蒐藏、研究、展示、與教育功能。本學期課程特別著重在「生態博物館」,並和本計畫的環境永續方向結合,引導學生去探索建農社區的開墾歷史和族群文化,生態環境與農林漁牧資源,並思考如何和社區的實際需要相結合,提出具有環境永續關懷的社區發展計畫。教學過程中為擴充學生經驗與提升思考深度,辦理校外參訪與博物館參訪活動,以協助學生完成期末規劃作業。

課程執行與成果


教學創新

學期初著重在博物館歷史發展與類型區分等基礎知識,並以「生態博物館」為主題,將學生分組進行資料搜尋與小組報告,以了解國內外生態博物館的實際案例。接著向同學介紹建農里的場域,請同學們選擇某個特定主題,包括商店、民宿、產業、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並在每個主題之下找到十個地點,實際到地點去探勘並拍照留下紀錄。

計畫場域實地參訪

學期中開始陸續辦理計畫場域實地參訪,引導同學去找出各組專題作業的方向。校外參訪時間和地點如下:

  • 11/1 心燈窯坊與踢踏民宿
  • 11/8 建農里413巷歷史建築
  • 12/6 知本溼地
  • 12/13 史前文化博物館

     

學生專題研究

同學們分成四組進行專題研究,有兩組是以歷史建築維護和改造為主題,兩組是以建農社區生態博物館(或生態旅遊)為主題。葛組利用課堂時間與課後時間討論、蒐集資料,將成果彙整後,製作一張A1海報。 四次校外參訪都要求學生書寫個人心得,累積共有約100篇校外參訪心得。期末進行小組專題成果分享,共有4張專題成果海報。

 

學習心得1

11/1校外參訪建農里心燈窯坊及踢踏民宿,讓我深刻體驗到了這兩個地方的獨特之處。陶藝家的巧手雕琢與創意,讓每一件作品都充滿生命力。而在踢踏民宿,我們不僅參觀到特色建築,更發現建築融入了當地傳統的人文氣息,讓參訪之旅變得更加豐富。 在心燈窯坊的參訪中,我們近距離欣賞陶藝家的巧手技藝品。他們將泥巴塑造成各種形狀,再經過燒製,呈現出獨特的造型和色彩。實際去走訪一次陶藝家的工作室,走著走著讓我不禁感受到,陶藝家似乎就在我面前使用著這些工具、儀器,從最一開始的過濾泥土、塑型甚至到上釉料,都讓我們實際走訪並參觀一下,陶藝家還與我們分享這些藝術品的一些緣由,跟如何發想並將它們實際以陶藝展現出來,在建農里這邊想要取得泥土,其實是非常容易的,因為旁邊就有一些溝渠,另外陶藝家也時常去大自然獲取一些靈感,也常常與當地居民交流,以獲取一些文化知識和當地的風土民情,使得我深受啟發,因此有天一定要嘗試技藝,親手製作一件屬於自己的陶瓷作品。這個過程不僅是一個實踐創造力的機會,也能讓我更尊重手工藝的價值。 在參觀踢踏民宿的過程中,我們彷彿融入了一個悠閒的畫面。民宿主人的熱情接待讓我們感受到如家人般的溫馨。民宿主人與我們分享民宿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原本民宿的女主人們都是在跳踢踏舞的,也曾經有在開班授課踢踏舞,我們在飯廳也有看到各種不同的踢踏鞋,有像是皮鞋加鐵片的,也有像是日本傳統鞋的木屐,當天沒能看到一小段表演有些可惜,不過沒關係已經聽到很多有趣的故事了。另外我們也觀察當地的特色建築,彷彿在每一個小角落都能看到這土地的亮點特色,依據民宿老闆說的,民宿的房間都偏大,所有房間加起來總共可以容納50多人,除了房間非常大之外,也都還有很多空間可以辦活動,難怪老闆會說這邊常常被包棟辦婚禮……的活動。此外,當地居民的故事和文化傳承也讓我對這個地方有了認識。 整體而言,這次校外參訪給了我豐富的心靈養分。在心燈窯坊和踢踏民宿的交流中,我不僅見識到了特色建築與藝術的美,也感受了當地人的熱情和文化的底蘊。這段旅程讓我更加珍惜親人的一切,並激發了我對藝術和人文的探索的興趣。
生科三 陳O榆

學習心得2

在還未來到這個歷史建築參訪前,就曾在思考知本這附近哪裡有較著名且永久的歷史建築,想像它可能是一個古蹟,也可能是較斑駁不堪的大樓,但實際來到這裡後,發現一切都不是自己所想的,這棟一層樓的建築是所謂的歷史建築,對於自己所想的可能相較於普通,但我認為能夠稱得上歷史建築,一定有她獨特的地方。 與我們介紹的姊姊是住在這邊的屋主,訴說這建築的由來及歷史,是於民國四十幾年時所建,以前都住單身的榮民,到了後來陸續有外來人口移入,開始種植作物,像是西瓜之類的農作物;而周圍的圍牆搭建的方式也是現在幾乎不太會用的工法,透過大顆、小顆,形狀大小不同的石頭,一層層的搭建起來,是十分講求技術的,要能夠堆疊的夠緊密,才不會有鬆落的機會,這種搭建方式讓我聯想到,與先前原住民早期建造的土板屋相似,但建造的材料不同。 接著屋主姊姊就帶著我們參觀她的家及周圍擺設,進到所謂的中山堂裡,印入眼簾的是一張張掛置於牆壁上泛黃的照片,前後兩邊還有蔣經國及孫中山的人像,這是充滿年代感的場景,更特別的是屋主還留存的歷時已久的電視機,且難以置信的是有些現在還在撥的頻道,例如華視,在當時的年代就早已存在,也算是一種新的發現,也覺得能夠將早些時期的物品存留下來是一件非常具有意義的事情,讓人們可以去聯想在那個年代的人們是怎麼樣生活的。 接著屋主姊姊就帶著我們參觀周圍其他設施,參觀到一個空間,往裡看的第一眼可以看到一口灶及廢棄燒柴的地方,一旁閒置的桌子上放了鍋子及碗盤,可想而知是他們先前的廚房,但歷經許久時間,早已破舊不堪,而廚房外有較矮小的ㄇ字型圍牆,聽屋主姊姊說似乎是先前盥洗的地方,完全是露天的狀態,難以想像在這樣矮小簡陋的地方竟然可以洗澡;到了樹蔭下,發現有台破舊的牛車早已被樹枝及樹葉包覆,很難輕易看見,讓我想起以前在中國外公家也還留有這樣的車子,並且是還可以使用的;最後參觀了類似放雜物間的地方及破舊牆壁上裝著幾個水管的地方,雜物間裡面放滿的雜物及三台老舊的機車,看起來歷時已久早已都不能發動了,布滿了厚重的灰塵,但可以讓我們了解到以前人代步的機車是長甚麼樣子的;而裝著水管的地方看起來似乎是先前生活在這裡的人,每天洗衣搓衣的地方,真的是非常特別。 若是沒有來到這邊參觀,不太可能會知道這邊有個歷史建築,而屋主姊姊生活的也很開心,很滿足的樣子,但對於現在講求良好生活環境的我們來說,真的不太可能會想在那樣的環境下生存下去,雖然有重新搭建的地方,但周圍還是破舊不堪,很佩服屋主姊姊可以在那樣的環境下居住,但其實這樣也沒有不好,若是沒有太大的要求及欲望,容易滿足,是一件棒的事情,或許簡簡單單的生活,才是最完美的人生。
公事四 林O宇

學習心得3

我們參訪的知本溼地,是位在建農里內的一座海邊,而在進入濕地之前,可以看到一座高高大大的拱門,看起來頗有原住民風格,我原以為,那是和拱門附近的原住民聚會所等等周邊建築一起蓋的,沒想到,經過當地有為青年所充當的解說員,也就是卡大地布族人的解說後,我才知道,原來那道高大的拱門,並不是什麼原住民建築,而是在當地非常具有爭議的——知本綜合遊樂區開發案所遺留下來的部分建築。此開發案原先預計要被打造成「台灣狄斯奈樂園」,是由台東縣政府與開發商捷地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簽訂「台東縣知本綜合遊樂區開發經營契約」、「台東縣知本綜合遊樂區土地租賃契約書」,,由縣府提供280公頃左右土地,給業者自行出資打造。而這中間,當然免不了企業遭踏土地、些許強制徵收,導致卑南族卡大地步族人不滿,且聽此次解說員的描述得知,雖然捷地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及台東縣政府有給當地居民相關福利,但福利不可能只給某一區的居民,因為這個開發案只要一動工,就會影響到許多附近的居民,所以福利分配不完全,也常常導致部落跟部落之間的紛爭。由於利益分配不均常引發爭吵、捷地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沒有有效利用土地,造成生態危害、因開發案造成自己部落族人間分裂(會分兩派,同意與不同意)等等理由,使卡大地布族人逐漸趨於反對。 而在此次參訪中,除了聽聞許多關於捷地爾開發案的相關補充與當地居民真實心聲外,也欣賞了漂亮的知本海岸風景,雖然知本溼地在我們去的時候水位非常低,幾乎看不太到濕地面貌,但還是不由的驚嘆那邊的生態真的維持的還不錯,大家往後騎往海灘道路時,由於我們搭上了老師的廂型車,並且第一台出發,所以非常幸運的看到了一個特殊物種,據說是「原民的雞」的環頸雉,讓我覺得真的不虛此行,但可惜的是,他實在跑太快了,從左邊草叢快速跑到了右邊草叢,來不及捕捉牠的身影。
公事四 褚O昕

學習心得4

進到史前文化館讓我深深被吸引的是館場裡面的味道,好像是木頭的香味…再來印入眼簾的是館內設置的廣大人工草皮,以及在草皮上嬉戲奔跑的幼兒們,為史前文化館多添加了些活潑的氣氛。 整個南島聽的設計理念,真是會讓人不禁讚嘆,在微小的事情中卻也能表達出深刻且濃厚的意思,例如地板地毯的顏色(藍色代表海洋),再例如排灣族與達悟族的門柱(代表參觀者即將進入南島族群的家中或歷史文化中)。而南島族群雖然分散居住在世界各地,在傳統文化中對於自身歷史會有各自的論述,但是在血緣中卻是緊緊的相互依偎。
南島廳裡充滿著關於南島族群許多面向的故事,不僅只是讓參觀者認識南島族群(傳統文化與歷史),更是讓參觀者省思一些特別與南島族群相關的議題,或是關於土地及海洋保育的認知,原住民族族人的出色故事等…而整個展廳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所附上的四張相片,分別敘述如下: 「夏威夷之神」
在這裡導覽人員提到一個讓我反思的點,是神聖與生活用品的一線之隔。現今社會中常常會將覺得有代表性的物品或神做復刻,且是復刻在人們日常生活可以用到的物品上,導致神聖的神或具文化代表性的物品,在此行為中失去它該存有的被敬畏之心。
「酒甕的見證:與荷蘭人的相遇」
看到這個酒甕就讓我想起前一個禮拜去知本濕地時,卡大地布的族人說荷蘭人曾經為了黃金去到卡大地布,而荷蘭人就贈於族人此酒甕以表達善意。
此次參觀史前館讓前後兩次的參訪活動(與知本濕地)有密切的關連,也讓我更加深刻的了解知本濕地的重要性,更是了解歷史文物保存的可貴。
「以2%的勇氣守護國家」
這個部分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展覽…
不外乎是因為這個議題就貼近在我的身邊。在部落裡從軍因為長久以來被視為有優渥的福利,也是最能改善經濟狀況的職業,但族人們有因為從軍而生活、經濟變得更加美滿美好嗎?族人奉獻自己投入守護國家的行列,卻改不了亙古以來社會中多面向相對弱勢的現象。
「我們每一個族人,都在路上。」
「在自己的土地長出自己的花。」
「從家裡踏出來,就是要想怎麼回家。」
「他們即使離鄉背井,仍不忘追尋自己身為原住民的根。」
我一直知道自己是誰,也知道自己的根,更確信自己會回到部落。可是我總覺得我做的還不夠,不夠認識自己,不夠認識屬於自己部落的歷史文化,但我在路上了,我總會回家的,在土地上開花結果。
在參觀完南島廳之後,課程時間也差不多了,以至於沒有參觀到其他的部分,這種意猶未盡的滋味,讓我決定還要再來品嚐歷史的酸甜苦辣。

公事四 公事四 尤O妮

  •  
  •  
  •  
  •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