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分子植物病理
分子植物病理學
開課單位: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授課教師:黃祥恩
課程目標
本課程為了推動大學生對於台東地區農業生產環境的社會責任, 特別進行幾項改革。 (一) 對於課程內容進行的分段式主題教學的改良:此部份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教材的改良,使教材能夠達到 (1) 增加其他相關課外中文讀物的推薦;(2) 增加原文書的注解與趣味性;(3) 引進歷史相關故事來增加記憶點;(4) 引用台東本地案例增加學習動力;(5) 引進生活相關新聞時事報導與課程內容聯結;(6) 邀請實務人士到校演講。 (二) 進行主題式的專題教學,讓學生深入台東的農業耕作現場,進行質性的田野研究及訪談,透過訪談的過程,來發現自己學習的興趣,尋找自己想找問題的答案,讓學生的學習從被動慢慢轉為主動,解決學習動機低落的問題。並推動學生深入台東不同的農場,建立專屬台東地區的農作物病害調查資料,然後再針對病害發生的場域,協助農民進行科學性的病害分離與接種試驗,並透過分子技術的協助,進行病原的16SRNA及ITS鑑定,提供台東地區農民相關的病害診斷服務,並藉此協助農民擬定適當的防治策略,降低學用落差的問題。(三) 請學生將主題式學習的材料,帶回課堂中進行談話式教學,藉由訪談資料的個案討論來優化整個報告的內容,提出可行且優質的防治策略建議。(四) 將課程討論的結果及農民的需求,將學習成果回饋給台東地區的農民,藉此強化台東大學與建農里及附近地區農民的信任與互動,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與社會參與熱情,同時宣導與推廣關於禁用農藥及限制性使用農藥的使用,最後透過精確的病害診斷,整體性的降低非必要性化學性農業藥劑的使用頻率,提升友善環境的農業耕作理念。
課程執行與內容
分段式主題教學
此部份的主要內容在教材的革新與直接教學法的過程,透過此次課程的執行確實完善了屬於台東本土化的教材,也在上課過程中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目標,但是在台東本土化植物病理的案例方面,將來可以可更多強化,建立更多台東地區本土病例從鑑定到防治的實際案例,會使課程教材更加有利於當地的教學與研究。
專題式農場訪查部份
該部份的執行主要在推動學生與台東地區當地農民的互動,課程執行過程中確實有學生可以做到自行尋找農民進行訪談,但是有部份同學還是需要引介才能尋找到當地農民進行訪談,另外還有些學生在訪談過程中,無法確實掌握問題及語言上與農民溝通會有些隔閡與障礙,因此未來在訪談的語言選擇及技巧方面都必須再強化,另外在病原分離鑑定的部份,修課學生有多組礙於時間壓力,無法得到最後結果,因此在課程進行過程中或許要再多提醒同學增加課程報告準備所需的投入時間。
報告部份
該部份主要關係到學生的資料整理與口語表達及討論的能力,整體而言因為同儕評分系統讓學生在報告過程中有高度的參與度,但是在課程中也有部份同學出現上台恐懼的現象,而導致無法上台報告,因此之類對談式的課程,或許在選課的資訊中必須適當的多提醒修課同學,以避免課程進行中的處理出現比較為難的狀況,另外在報告之後將報告整理的部分,本次課程的學生都能夠在完成報告之後確實地將報告上傳,並且有許多組別都可以再度回到田間將討論結果回饋給受訪農民,雖然回饋的過程有部分農民的反應態度相對冷漠,但是學生依然可以相當熱情的進行這樣的回饋,相當不容易。
成果亮點
本課程為了推動大學生對於台東地區農業生產環境的社會責任, 特別進行幾項改革。
(一) 對於課程內容進行的分段式主題教學的改良:此部份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教材的改良,使教材能夠達到 (1) 增加其他相關課外中文讀物的推薦;(2) 增加原文書的注解與趣味性;(3) 引進歷史相關故事來增加記憶點;(4) 引用台東本地案例增加學習動力;(5) 引進生活相關新聞時事報導與課程內容聯結;(6) 邀請實務人士到校演講。
(二) 進行主題式的專題教學,讓學生深入台東的農業耕作現場,進行質性的田野研究及訪談,透過訪談的過程,來發現自己學習的興趣,尋找自己想找問題的答案,讓學生的學習從被動慢慢轉為主動,解決學習動機低落的問題。並推動學生深入台東不同的農場,建立專屬台東地區的農作物病害調查資料,然後再針對病害發生的場域,協助農民進行科學性的病害分離與接種試驗,並透過分子技術的協助,進行病原的16SRNA及ITS鑑定,提供台東地區農民相關的病害診斷服務,並藉此協助農民擬定適當的防治策略,降低學用落差的問題。
(三) 請學生將主題式學習的材料,帶回課堂中進行談話式教學,藉由訪談資料的個案討論來優化整個報告的內容,提出可行且優質的防治策略建議。(四) 將課程討論的結果及農民的需求,將學習成果回饋給台東地區的農民,藉此強化台東大學與建農里及附近地區農民的信任與互動,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與社會參與熱情,同時宣導與推廣關於禁用農藥及限制性使用農藥的使用,最後透過精確的病害診斷,整體性的降低非必要性化學性農業藥劑的使用頻率,提升友善環境的農業耕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