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公共與文化事務專題
公共與文化事務專題(一)
開課單位: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授課教師:靳菱菱、盧浩平
課程目標
本課程結合過去田野方法及社會科學調查法的訓練,希望學生以自主專題的方式進行研究與提案。 旨在引導學生綜整大學迄今所學,並加以整合應用。故由其自行擇定主題,邀請具備相關專長的教師從旁引導,以產出具體成果。在此軸線下,本學期共有三組專題與場域有關。一組為社區出版地方報,一組研究台東外籍移工,並兼論建農里外籍移工的處境,另一組研究建農里的犯罪熱點與樣態,擬提出環境改善計畫。
課程執行與成果
社區報組
同學編寫社區報,因無新聞採訪專業,目前停留在社區重點商家、建農歷史、人物專訪。但學生反映有關建農的族群互動,里長與居民有不同的見解,該小組暫時擱置爭議。目前報紙重點亦加入本計畫在社區舉辦活動的預告、相關補助案件的申請資訊、社區重要活動記錄、農藥安全宣導等。本學期共出版兩期社區報,全部由三位學生負責。考慮社區高齡化,在圖片、內容設計與文字使用均有顧及讀者特性,雖不精緻,但仍值得稱許。
移工組
學生為了接近外籍移工出入地點,進入晨光教會,並與教會牧師交流,希望有機會與教會一同進行移工訪視。惟目前教會想利用學生進入校園宣教,並籌組社團,學生甚感為難。因事涉田野倫理,目前與老師持續進行討論,評估是否另謀管道。在本主題中,學生從資料中找尋移工足跡,雖經老師提示印尼移工多為穆斯林,透過教會可能需理解背後的宗教與人際連結的兩難。學生透過實際接觸,參與教會活動,撰寫田野筆記,並對自己方法作出反思,實屬難得。
環境改善方案組
為落實本計畫於執行場域的「環境永續」理念,擬提出環境改善計畫,從在地居民人口特性發想,以去除潛在的危險,使建農里更宜人居。經與學生討論後分組,依興趣與關心的議題,分為「犯罪」、「廢棄物」與「行車事故」等三種違法態樣分組,標記並分析曾經或可能發生的地點,擇定特定地點,提出優化方案,以作為具體學習成果。 預計以一年期,上半年為基礎資料蒐集,下半年則是提出環境改善方案。上半年經過四個階段:(1)建立基礎知識、(2)觀察執行場域、(3)蒐集個案資料及彙整所取得的資料、(4)整理前揭取得的資料,標示地點,從中耙梳出較為常見的類型,以及整體的行為模式,以利從中擇定得以透過環境改善而獲得緩解的案件類型及地點,作為下學期的執行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