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社會工作概論
社會工作概論
開課單位: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授課教師:曾仁杰
課程目標
使學生了解基本的社會工作概念,能夠對於社會工作的價值、歷史源起、內涵、概念、理論基礎、實施領域及實務運作情形能夠有初步與概括性的了解,期待透過課程能充實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實務工作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對社會工作的熱誠與進一步的學習。主要教學目標是讓修課學生: 1.具備社工專業的基礎知識及整體性概念。 2.能實際運用課程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3.激發助人的動機或從事社會工作的興趣。
課程執行與內容
課程設計
Sapey以及Hewitt(1991)曾言「社會工作是要促進沒有權力(powerless)的個人或團體可以接近資源」。所以,在社會工作協助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非常重視社會資源的運用。本課程為了讓學生能實際了解各領域的社會工作實施狀況,以及了解各弱勢族群的需求並依照需求進行社會資源盤點,透過小組方式讓學生選定台東地區各領域的代表性機構,對機構社工進行訪問,一方面了解各領域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內容、職責、角色以及所需具備的專業條件或技能;另一方面也讓各組同學了解各領域社工在協助個案時通常會使用哪些社會資源,並且藉機蒐集相關資料進行資源盤點與彙整`.
課程執行
- 依據社會工作12大領域分組
- 各組選定一個代表性的機構進行訪問
- 藉由與機構社會工作者的訪談了解該機構案主群常用的社會資源
- 各小組按照課堂所學系統化地彙整訪談所獲得的社會資源
- 由老師與課程助教彙整各組所整理的社會資源
- 將系統化的社會資源回饋給建農里的弱勢家庭
- 根據建農里弱勢家庭使用社會資源的反饋進行修正與補充
- 建立更完整的社會資源系統。
教學創新
本課程教學的創新教學有二:1)更有系統的社區資源分類以及2)人文與科技的結合。在社區資源分類上是以社會工作最基本的定義:「社會工作室協助易受傷害的(vulnerable)個人、團體、社區,恢復或增強其社會功能,並創造達成此目標之有利社會條件的專業活動」為基礎,從評估社會功能的四大面向自我照顧、人際關係、工作表現及紓壓管道,延伸出相關的社會資源類別共十大類包括日常生活類、財務保險類、醫療保健類、職業工作類、教育訓練類、社交聯誼類、休閒娛樂類、宗教靈性類、法律扶助類、安全維護類,讓學生對機構社工進行訪談時,可以更有系統地調查盤點社會工作者在協助個案時經常會使用的社會資源,之後結合科技「我的Google map」來整理社區資源地圖
成果亮點
以社會工作最基本的定義:「社會工作室協助易受傷害的(vulnerable)個人、團體、社區,恢復或增強其社會功能,並創造達成此目標之有利社會條件的專業活動」為基礎,從評估社會功能的四大面向自我照顧、人際關係、工作表現及紓壓管道,延伸出相關的社會資源類別共十大類包括日常生活類、財務保險類、醫療保健類、職業工作類、教育訓練類、社交聯誼類、休閒娛樂類、宗教靈性類、法律扶助類、安全維護類,讓學生對機構社工進行訪談時,可以更有系統地調查盤點社會工作者在協助個案時經常會使用的社會資源,之後結合科技「我的Google map」來整理社區資源地圖。 本課程從社會工作各實施領域找一個臺東縣的代表組織來進行社會資源盤點,透過這樣的方式本課程執行不僅有助於提升社會工作服務品質,也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未來,期望能結合GIS科技,透過社區居民使用的反饋(APP),進一步提升資源使用的便利性,為機構和社區民眾創造更大的價值。

陪伴學生與「南島之窗香草園」負責人共同討論該機構的產品與遊程如何精進。

小組學生帶同學參訪「南島之窗香草園」,藉此促進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在地協力者之間的互動,進而產生具體的案例,提供未來社區發展規劃的反思。

同學拜訪關懷站討論計畫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