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公共文化事務專題
公共與文化事務專題(二)
開課單位: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授課教師:靳菱菱、盧浩平
課程目標
本課程為公事系大三下與大四上的基礎模組課程,「公共與文化事務專題」,由三位老師合開。每位老師有不同的專題計畫,所有選修本專題課程同學,依照各位的興趣與意願,選擇一位老師的專題參與。本課程著重統整性的實作,因此三位老師的專題課程,皆同時需要同學們具備有基礎的文化與公共事務素養,並透過實作完成專題目標。期待培養同學們在進入職場之前的實作經驗,由教師與外部單位合作規劃同學們專題計畫的進行。
課程執行與成果
專題分組
盧浩平指導的小組,係以本計畫執行場域的建農里為範圍,依照同學有興趣的犯罪(違法)行為為主題,再分為果園竊盜(5人)、廢棄物(2人)、與行車事故(2人)等3組,整合應用過往所學,瞭解里內的環境,進而分析犯罪(違法)行為的成因,並提出環境改善策略,以減少這類行為發生,達成本計畫「空間特色形塑」之目標。靳菱菱老師指導的「建農抱報」,由三位同學編寫每個月有不同的介紹主題,包括社區產業、人物、發展歷史、社區大小事、東大在社區的活動宣傳、政令宣導及各項補助申請資訊。此外,為了讓社區居民自我學習健康維護,本刊物邀請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林慧敏老師拍攝適合中老年人的健康操,讓居民掃描QR code觀賞短片,傳遞身體保養方法。本刊物將持續精進內容,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居民與大學互動頻率。
課程執行
由於盧浩平指導的小組執行目的係就3種犯罪(違法)行為,提出環境改善策略,以減少此類行為的發生,在執行前期,需蒐集基礎資料;在提出解決方案,也有待驗證。這些都需要與社區緊密合作
一、蒐集資料 依社區內外,資料可分為外部與內部:
1.外部資料 可分為書面及相關機關人員的意見:前者包括報案紀錄(全體)、裁罰紀錄(廢棄物組)、以及校內外事故紀錄(行車事故組);後者則有轄區員警(果園竊盜組)、臺東縣政府環保局人員(廢棄物組)、以及教官(行車事故組)。
2.內部人員經驗 考量到犯罪黑數,被害人的經驗可以填補不足,故社區內意見領袖(里長或社團負責人),乃至里民,都是探尋的對象。
二、驗證 學生在蒐集資料進行分析,釐清是類行為的特性,擬具評估工具及環境改善策略後,需經驗證其可行性。就此,將會向社區內意見領袖(里長或社團負責人)、里民及相關機關人員請益。
成果亮點
課程執行迄今,發現計畫場域是相當合適的驗證學理的地點。主要的貢獻有二: 1. 建立觀察的方法論並提出環境改善方案 雖然計畫場域是本校所在地,但本組同學在學期間多僅視為到校的必經路線而已,對整個區域欠缺全盤瞭解。選課同學均是出自關懷自己生活3年有餘的地方出發,再依自己所重視的議題及興趣分組,運用所學整理自己的觀察,對於環境進行盤點與檢視,以提出環境改善方案,以回饋地方,使得本地不只是適合居民生息的地方,行車事故小組的研究,對於調和本校成員與居民間在交通上的衝突,更是有裨益。 2. 設計自我檢查量表 果園竊盜組在觀察場域後,自行發展出可供果農使用的自我檢查表(附件),將理論具體應用,接下來會與農人與警方研議,進行修正,以提升實用。
建農報報組的學生以編寫刊物方式作為貼近社區手段。雖然初期沒有經過新聞採編訓練,人力也略顯不足,但讓學生練習從居民角度思考社區報的方向,滾動式調整每期主題。尤其藉由東大在社區活動的預告,讓居民隨時注意社區報的內容。其中金麻獎、草地音樂會引起最多注意。學生也藉此摸索那一個類型的報導能引起關注,一方面作為大學與社區資訊的連結,再方面也讓計畫活動設計更貼近社區需求。

2024.11.19.果園勘查

2024.11.19. 果園勘查

2024.11.23.棄置地點勘查

2024.11.23.棄置地點勘查

2024.12.10.鴻發商店楊女士訪談

2024.12.10.合康機車行趙先生訪談